臺灣草蜥戶口調查 瞭解動物族群動態變化的關鍵
- 內容
「查戶口」是得知目前所有人口數量、年齡結構變化,以及人口變遷狀況最有效的方法,但是野生動物沒有戶口名簿,我們要如何得知牠們的族群數量,以及年齡結構變化呢? 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揭密「捕捉-標記釋放-再捕捉」的科學方式,掀開野外族群動態變化的神秘面紗。生多所說明,在環境變化及氣候變遷日益劇烈的現今,長期進行動物族群的標放研究亦可監測氣候變遷對於野生動物族群動態的影響。該所在所轄的烏石坑研究中心投入四年的時間,進行臺灣草蜥(Takydromus formosanus)族群生態研究,幫棲息在當地的臺灣草蜥「查戶口」,瞭解牠們的蜥口數量、族群結構,以及隨著時間季節的動態變化。
生多所說明,臺灣草蜥是一種尾巴極長且體型小巧靈活的草棲性蜥蜴,經常可以在綠意盎然的草地間見得到牠們。這種草棲性的小型蜥蜴分布於臺灣西部低海拔地區,不僅是當地生態系的重要組成,還是食物網中連結生產者與消費者的關鍵角色,牠們的行為特徵與族群動態往往可以反映出棲息地的健康狀況,成為研究生態變遷的天然指標。臺灣草蜥是臺灣特有的正蜥科(Lacertidae)物種,喜好棲息於草地與低矮灌木叢,在低海拔地區的草生環境相當常見,通常以小型無脊椎動物為主要食物,在生態系中屬於中、下層消費者,而自身也是鳥類(尤其是鷺科鳥類)與中型肉食性動物的重要獵食對象,這樣的生態角色讓臺灣草蜥成為低海拔生態系食物網中的「橋梁物種」。此外,生活史短且繁殖力高的牠們有著相當豐富的族群數量,因此在能量傳遞與生態系穩定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然而,隨著環境變遷和人類活動的影響,臺灣草蜥也正面臨著越來越大的生存挑戰,物種族群興衰或許能反映生態環境的長期變遷,這也是生多所開始這個長期族群監測的研究動機。
生多所烏石坑研究中心位在臺中市和平區,屬國有林大安溪事業區第122林班,氣候宜人,加上天然環境資源豐富,是研究及觀察臺灣低海拔自然生態的優質場域。研究人員在此進行長期的臺灣草蜥族群監測,累積四年至今已成功捕捉並標記了2,316隻個體,每次的標放實驗平均能夠捕捉約161隻個體,最高的捕捉紀錄可達400隻個體,總共累積超過4,000筆的標放資料,標放的再捕捉率(重覆捉到兩次以上)則隨季節變動從16%至72%不等,平均約為48%。這些標放資訊不僅顯示出標放成果的豐碩,更反映出研究方法的有效性與可靠性。最後,利用標放模型推估當地臺灣草蜥的月存活率約為87%,每季平均族群量估算約為1,382隻,顯示烏石坑的臺灣草蜥族群量豐富又穩定,是相當適合進行族群動態監測的實驗族群。
生多所表示,隨著都市化與土地利用的變遷,草棲性生物的棲地日益縮減,如何維持其族群穩定性成為棲地管理與生態保育的重要課題。每一片草地、每一種物種,都是生態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希望透過長期的監測與研究,能夠深入瞭解臺灣草蜥的族群動態及其在生態系統所扮演的角色,讓臺灣草蜥以及其棲息地的豐富生命力得以永存。圖一、臺灣草蜥常見於草地與低矮灌木叢中。(林彥博 攝)
圖二、臺灣草蜥是一種尾巴極長且體型小巧靈活的草棲性蜥蜴。(林彥博 攝)
圖三、臺灣草蜥在草叢中如游泳般靈活穿梭,是個厲害的草叢「泳士」。(林彥博 攝)
圖四、夜晚正在草上休息的臺灣草蜥。(林彥博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