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景與目標
研究生物多樣性,為現在也為未來
Studying Biodiversity for Now and the Future
1.組織發展願景
(1) 依照1992年聯合國地球高峰會議通過之「生物多樣性公約」、行政院於民國90年8月22日核定公布之「生物多樣性推動方案」及其後由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訂定之「生物多樣性行動計畫」,今後我國在生物多樣性之研究、鑑定、監測、資訊交流、科學及技術交流,以及教育宣導上均必須努力加強。為因應本項任務,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將持續本著「精準、品質、團隊」的工作要求,以維護本土生物多樣性及自然生態永續發展,並將積極扮演我國政府在推動生物多樣性保育工作上主要及永久性的推動者角色。
(2) 2010年於日本名古屋舉行的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次締約方大會,訂定「愛知目標」(Aichi Targets) ,重新設訂十年目標,作為全球2010-2020年的生物多樣性目標,目前已是全球積極努力的方向。「愛知目標」的五大策略目標分別為:透過將生物多樣性納入政府和社會主流,解決生物多樣性喪失的根本原因;減輕生物多樣性的直接壓力和促進永續利用;保護生態系、物種和基因多樣性以改善生物多樣性的狀況;提高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帶來的惠益;以及透過參與性規劃、知識管理和能力建設強化執行工作。所有的努力,無非是為減緩生物多樣性的持續損失,使地球能支撐我們及子孫的生存。
3) 本所配合組織再造隸屬於農業部,對內而言,為中央政府有關生物多樣性及自然保育之主要專業技術及基本資訊之調查、建立與諮詢機構。對外而言,必須擔負各種國際公約所要求的「學術及科學單位」之功能。
(4) 因應組織定位調整,本所業務範疇將由著重在特稀有生物及棲地,轉型至更高格局生物多樣性研究,期許藉由遺傳、物種及生態系不同層次的生物多樣性保育研究與教育,讓臺灣在生態環境獲得有效、妥適的保育基礎上永續發展,以謀當代與後代子孫的整體福祉,因此發展願景設定為「研究生物多樣性,為現在也為未來」。
2.組織發展目標在「研究生物多樣性,為現在也為未來」的願景下,為落實保育生物多樣性,永續台灣的核心任務,本所衡酌生物多樣性公約「愛知生物多樣性目標」五大策略目標及我國生物多樣性行動計畫之分工,擬定以下6項長期目標。
(1) 透過在地及多元的教育與參與行動,使生物多樣性價值成為民眾及政府主流意見,以降低對其直接壓力,促進永續。
(2) 藉由建立民間、政府與學術單位間夥伴關係,成就國家生物多樣性資訊網絡,維持重要生物多樣性資訊的監測、蒐集與分析,掌握全國狀態,以利提供有效決策。
(3) 建立生物多樣性熱點長期監測模式及劣化生態系的管理與復育策略,讓生態系服務功能維持不墜。
(4) 進行系統性野生物分類、分布及生態研究,妥善評估物種保育狀態,研擬完整物種保育計畫,讓常見物種始終一如平常,讓受威脅物種免於滅絕。
(5) 保全重要、具潛在價值及受危脅野生物族群之遺傳多樣性,以維護生物多樣性的未來價值。
(6) 積極參與各類國際組織,推動多邊合作,提升台灣生物多樣性資訊的國際能見度,以促進全球生物多樣性之永續。
- 發布單位
- 生物多樣性研究所
- 發布日期
- 112年08月0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