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

認識急救站

源起與緣續
關於野生動物急救站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野生動物急救站 (以下簡稱野生動物急救站) ,全年無休接受民眾、民間團體與政府單位轉交傷病野生動物。野生動物急救站以專業且符合動物福利態度,照護醫治受難的野生動物,過程中從醫療、照護、野放訓練,到動物野放,都不收取任何費用。野生動物急救站近年來每年救治野生動物超過800隻野生動物,是國內最早成立野生動物救傷單位,也是最重要的單位之一。野生動物急救站成立於1993年12月22日,當時國內野生動物救傷概念尚處於啟蒙階段下,野生動物急救站為國內首處野生動物救傷專業單位,迄今(2024)已超過30年。歷經初期對野生動物救傷摸索與1999年921大地震的洗禮,慢慢克服野生動物緊急救治的需求,野生動物急救站逐漸成長,隨著經驗、知識與能量的累積,野生動物急救站已成為守護臺灣野生動物的最前線,並深受政府機關、民間團體與民眾的信賴。野生動物急救站為因應日益增多的救傷與收容動物,於2004年啟動急救站擴建搬遷計畫,並於2007年加入「林業及自然保育署保育類野生動物急救站及收容中心營運團隊」,救治野生動物的能量又大幅度地提升,促成了野生動物急救站全年無休專業野生動物醫療照護服務。搬遷計畫期間歷經購地、土地使用變更、規劃設計、遺址挖掘與保存、環境影響評估,以及興建等等困難繁重多年努力,終於在2018年7月2日遷入急救站新址,同時引入先進動物醫療硬體設備、工作場地動線更完善。野生動物急救站除了救傷醫療之外,更發展野生動物醫學研究、物種保種復育,以及教育推廣等等多元功能。野生動物急救站,建築面積超過2,400平方公尺,外型仿照山的型態,坐落於集集大山懷抱中,整體意象融合周遭的地景,象徵著人們與環境的和諧共存。野生動物急救站大樓內部規劃先進的醫療空間與設備,具備寬敞的診療室、手術室、加護病房 (ICU)、高壓氧治療艙、內視鏡、雷射治療儀,以及各種動物專屬的病房,配合戶外收容復育訓練籠舍,總面積達2公頃多,從野生動物的緊急醫療、照護調養,至野放訓練等工作一氣呵成,大步提升了野生動物醫療福利與回歸山林的機會。在教育推廣方面,野生動物急救站內設置了完善的活動教室與展示場域,與妥善運用動物大使推展教育活動,同時積極與宗教團體及企業合作共同推動「傷癒動物野放與保育計畫」。野生動物急救站不斷地持續成長,將為國內野生動物救傷與保育工作盡更大心力。研究人員 研究人員姓名 職稱/專長 連絡電話(分機) 電子郵件 詹芳澤 研究員/野生動物救援醫療與麻醉 701 cft01@tbri.gov.tw 林桂賢 副研究員/野生動物救援醫療與麻醉 702 sds0308@tbri.gov.tw 魏嘉柔 助理研究員/野生動物救援醫療 711 wcj@tbri.gov.tw  研究目標 野生動物救援醫療研究。 野生動物保育醫學研究。 瀕危野生動物保種復育。 野生動物生命教育推廣。 人畜共通傳染病之調查研究。未來工作重點 提升野生動物救援醫療研究。 研發野生動物救援與保定技術。 結合民間力量推動野生動物保育工作。 強化人畜共通傳染病之調查研究量能。其他 急救站臉書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wrrc700/救傷醫療  野生動物急救站全年無休,服務政府單位、民間組織或民眾送交之救傷野生動物,進行緊急醫療、調養復健、野放評估以及野放。近年來每年救傷野生動物超過800隻,充分顯示政府單位對於野生動物保育的重視,以及國人對動物生命權和人道救援的投入。每1隻動物均有詳細的病例紀錄,作為後續野放、試驗研究與環境教育推廣之參考。
112-10-03
任務與工作
野生動物急救站目前主要業務內容共有四大項,配合急救站之空間規劃,分為救傷醫療、保育醫學、價值運用以及解說教育:救傷醫療野生動物緊急救援及醫療、照護調養、野放訓練保育醫學野生動物醫學研究、疾病篩檢與監測、救傷原因分析價值運用保育類野生動物保種復育、存活率評估、行為研究、應用性實驗操作教育推廣野生動物生命教育推廣,喚起民眾對生態環境的關懷救傷醫療野生動物緊急救援及醫療、照護調養、野放訓練保育醫學野生動物醫學研究、疾病篩檢與監測、救傷原因分析價值運用保育類野生動物保種復育、存活率評估、行為研究、應用性實驗操作教育推廣野生動物生命教育推廣,喚起民眾對生態環境的關懷
111-11-09
更多認識急救站

空間規劃

教育推廣
111-11-09
讓野生動物走進生命,喚起對生態環境的關懷!野生動物是與我們生活在這塊寶島上的共同居民。然而,多數的野生動物行蹤隱密,民眾不容易發現,因此忽略了牠們的存在,以致於發生人獸衝突議題時,難以引起群眾的關心與共識。野生動物急救站培育治癒後卻無法野放的動物成為與大眾交流的「動物大使」,為在這塊土地上的野生動物族群代言,讓民眾從認識並瞭解牠們的遭遇與需求,創造彼此對話的機會與空間,同時設計生命教育活動,讓參與民眾親身體驗野生動物所遭遇的困境,進而喚起對生態環境的重視,以及對生命的關懷。野生動物生命教育宣導活動同為急救站重點工作,每年辦理場次約40~60場次,參加人次約5,000人次,歡迎社會大眾與機關學校等團體預約參加。生命教育野生動物大使教育推廣透過多樣化教育課程與活動,搭配野生動物教育大使。藉由近距離觀察動物,體驗並感受其所遭遇的處境,並從多元角度分享及探討生命教育之重要理念。國民小學到校服務除了提供豐富有趣的生命教育活動,更將野生動物教育大使帶入校園內,透過觀察並聆聽牠們的傷病故事,學習如何在日常生活當中幫助與保護野生動物。跨單位教育合作透過合作機關單位溝通協調,推廣保育野生動物與保育醫學之概念,內容涵蓋野生動物教育、救傷、與防疫概念宣導,活動形式多元,包含營隊、攤位宣導、或演講等。宗教團體生態放生輔導2010起急救站跟宗教團體合作,進行傷癒野生動物放生計畫。放生可以很生態、很科學,共創生態、環境與人三贏的成果與契機。 野生動物疾病與狂犬病宣導野生動物及人畜共通疾病知識,打破刻板印象造成的誤解與恐懼,並使大眾具備足夠的防疫觀念。專業培訓野生動動物大使系統化訓練建立系統化的訓練模式,透過訓餌、人員減敏與環境減敏等方式,增進大使與訓練人員雙方的福祉。野生動物救援醫療人才培訓野生動物急救站每年提供野生動物救援醫療實習與救傷單位訓練課程,提供第一線處理人員進階受訓的機會。救傷與收容中心研習課程提供各救傷單位交流與學習的機會與平台,共同進步,提升技能。 
保育醫學
111-11-09
野生動物救傷與醫療所累積的資料,正是研究野生動物醫學的最佳來源。野生動物急救站整理過往救傷醫療紀錄以及研究成果,陸續發表了「領角鴞與大冠鷲血容比及血液生物化學基礎值」、「以救援病例回溯分析台灣穿山甲的傷病原因」、「野外捕捉黃頭陸龜之全身性念珠菌症」、「Isoflurane和Sevoflurane應用於領角鴞的麻醉試驗:最低麻醉藥的測定與麻醉品質的分析」、「台灣藍鵲之化膿性肉芽腫性麴菌症」、「領角鴞和黑冠麻鷺繁殖期與氣溫的相關性」、「2000至2006年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野生動物急救站傷病及死亡猛禽病例分析」、「蜂鷹右膝關節脫臼之復位手術」、「Flumazenil 對tiletamine-zolazepam麻醉領角鴞之部分拮抗作用」等論文於科學期刊中,成為國內研究野生動物重要參考文獻。疾病篩檢與監測傳染病與人畜共通疾病檢驗暨主動監測。救傷原因分析野生動物病理學資料庫建立及傷病原因彙整。
救傷醫療
111-11-09
野生動物急救站全年無休,服務政府單位、民間組織或民眾送交之救傷野生動物,進行緊急醫療、調養復健、野放評估以及野放。每年救護野生動物近800隻,充分顯示政府單位對於野生動物保育的重視,以及國人對動物生命權和人道救援的投入。每一隻動物均有詳細的病例紀錄,作為後續野放、試驗研究與環境教育推廣之參考。 緊急醫療初步檢傷與緊急醫療處置。 照護調養療養、飼育與健康管理。野放評估復健、環境適應及能力培養。
價值運用
111-11-09
針對瀕臨絕種野生動物「東方草鴞」、「石虎」與「臺灣黑熊」進行域外保種復育工作。此外,收容經救治後無法野放的保育類野生動物作為未來基因保存、繁殖復育與移地野放之重要來源。行為研究圈養野生動物行為紀錄與影像資料收集。保種復育瀕危物種基因保存、繁殖配對以及域外保育。應用性操作實驗生理與行為操作實驗,提供實務經驗供保育政策運用。野放存活率評估傷癒動物野放追蹤、狀況監測與成果回饋。
更多空間規劃

野生動物急救站位置